第三十六章 舍生忘死-《草原特种兵》


    第(2/3)页

    多亏有常走这条航线的瑞典水手领航,老海盗指点舰队及时进入了萨雷岛西北部的塔卡拉赫特湾,损失不算太大。两艘装载补给和建材的运输舰,和一艘帆桨战船运气不好,沉没在萨雷岛外海,淹死了2百多人。关键是舰队携带有2艘飞艇拖曳船用于海上和陆上侦察,其中就有一艘消失在波罗的海的风暴中。

    舰队在塔卡拉赫特湾躲了8天,才再次出航。主要是因为很多船只被海浪破坏很严重,脱尔赤长官为了保险起见,进行了大规模的保养和检修。

    一直到8月10日,舰队从希姆斯克港出发近一个月之后才抵达目的地罗胡努岛,这个岛将成为蒙古进军道加瓦河流域的前进基地。仔细算一算,舰队长途远征了1600余公里,中间遇到过无数的艰辛,好在是挺过来了。

    登岛之后,脱尔赤长官亲自带领参谋军官、工兵和西蒙古建工集团的技术人员勘察了整个小岛,最终把港口码头和仓储区选在了岛的东南角。整个罗胡努岛已经成了一个大兵营,西部的高地上部署了瞭望哨和灯塔,沿整个岛的外围构筑了野战工事和碉堡和碉堡,驻军24小时警戒,戒备森严,保证整个基地的安全。

    基地指挥部在港区后面的森林中,蒙军砍伐树木,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岛上任何一点有警,一般15-20分钟指挥部就能得到消息,部署应对措施。

    巴拉科夫他们从指挥部出来的时候,道路两侧的军营区和仓储区已经初见雏形。建筑都是用复合板材预制的标准结构房屋,打好地基组装起来即可,熟练的工队3个工人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巴拉科夫深深的感叹,蒙古人做事的效率真是没说的,2千多人在这个小岛上,忙而不乱。这不仅要归功于蒙军成熟完善的参谋体系啊,脱尔赤长官的统筹决断也功不可没。

    10分钟左右,特务们已经沿着战备公路走到了港区。港口的兴建同样热火朝天,两道长达1500米的防波堤深入大海,宽阔的混凝土栈桥长达2公里,足以停靠上百艘大型船只。

    在防波堤的范围内,几艘大型挖泥船正在挖掘海底淤泥,炸毁暗礁,用不了多久就会清理出深水的航道。工兵已经在露出海面的结构中打好了桩,建工集团的工人正在向海底灌浆,加固海底地基。远处,海军造船厂正在开挖船坞,准备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船舶修理厂。

    按照这个速度,最多1个月,一个大型港口就可以兴建完毕。巴拉科夫暗想,蒙古花了这么大力气,不仅仅是为了在立窝尼亚骑士团背后捅刀子吧。这里是将来控制整个里加湾的中心,也是将来蒙古波罗的海舰队进军大海的一个桥头堡。

    远处的海面上,一个大型船队已经驶来,挂着西蒙古内河舰队的旗帜。内河舰队每5天就会有一个班次的船队往岛上运送物资,蒙古人的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后勤的依赖与日俱增。在冬季到来之前,蒙古人准备在这里囤积万吨物资,用于道加瓦河的作战。

    海面上,几艘海岸巡逻艇引导船队驻泊在距离海岸600米处。蒙古工兵用趸船修建了临时栈桥,小型运输舰从大型货船上往下卸货物,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巴拉科夫在海岸边观察了一会儿,在这个班次的船队里没有发现他希望的飞艇拖曳船,大概他请求追加的装备还没有送到希姆斯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