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首映礼-《我是演技派》
第(2/3)页
王晓帅也一样,这部来自他童年回忆的《我11》,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开始筹备了,97年那会儿他终于组建了剧组,连演员都找好了,结果跟资方没有谈拢,计划只能流产。
到了04年,好不容易拿到了星美的投资,但又因他自身的问题最终还是没能拍成,不得已才拍了他那所谓三线三部曲的第二部《青红》。
直到前年《我11》这个项目第三次立项,拍摄过程同样非常不顺利,时间跨大度长,严重超支,如果不是贺新及时伸出援手,他也差点都要卖房卖车了。
以至于他和他的制片人前妻离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部电影。
怎么说呢?
贺新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拍摄完成后也看过电影的粗剪版。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注定要亏本本的电影。
在所谓第六代导演群体中,虽说个个都是异类,但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王晓帅似乎更加执拗,不肯妥协的性格注定了他不象贾科长那样在洋人中长袖善舞;朴实的镜头又无法跟爱炫技,作品始终充满浓厚法国新浪潮风格的楼烨的作品那样在海外受到追捧。
所以,王晓帅一直很苦逼。
看过粗剪版之后,虽然电影中充斥了王晓帅电影一贯的元素:特殊时代、恋物癖(白衬衫、红皮鞋、自行车)、广播体操、姓、上海话、知青……
但贺新并不认为这是王晓帅最好的作品,或者说这就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可能就是埋藏在王晓帅心中的一个执念。
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他试图透过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虽然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带来的痛楚没有直接击打到一个11岁的孩子,但通过这双眼睛看到的则是一个充满伤痕的成人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对正义的向往、对亲情的渴望……
换句话说,就是王晓帅想在电影里表达的东西太多,《我11》的主题注定不象当年的《青红》那么鲜明,那么有震撼力。
贺新当初选择投资这部电影,虽然更多的是出于朋友的情谊,但同时也被他这种执着精神所感动。
就象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走进了商品时代,大家比拼的都是观众,电影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但是王晓帅依旧在外界眼里被视为食古不化,口口声声称电影就是艺术。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宁皓、陆串他们的电影票房虽然成功了,但当导演并不成功,我拍自己的电影,我感觉特别幸福之类的话,引来了一片群嘲。
当然他的这番话确实过于偏颇,如果大家都去拍文艺片,那电影人非饿死不可。中国的电影市场永远都不可能象现在这么欣欣向荣。
但客观的来说,电影不但需要好看的商业片,同样也需要代表和体现文化和艺术的文艺片。
你可以说王晓帅的电影晦涩难懂,你也可以说他是在自嗨,他的电影甚至还会某种程度上引起当局的难堪,但是你又不得不否认,他的电影就是记录了一个曾经真实的时代和这个真实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如果没有人去拍这类的电影,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就会淡忘掉这一段历史,也不会知道在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你说他夸张么?一点都不夸张。
当年拍《青红》的时候,贺新就曾在当地跟很多人聊过,也许现实比电影里描述的更加残酷。
“准备什么时候上映?”贺新随口问道。
正是出于上述的原因,他对这部片子的票房真的没什么期望,赔了就赔了。
王晓帅却依旧还是充满希望道:“目前看来五月份是合适的。”
都不用于东开口,贺新也知道每年的三、四、五这三个月的档期是相对冷清的,但是呢三月份、四月份往往还有进口大片,五月份虽说有个五一档,但相比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等要冷清多了,而且没什么大片,竞争要小得多。
……
旁晚六点半,位于上海长宁区新华路和番禺路路口的上海影城张灯结彩,红地毯从室内长长的走廊,出了大门口,一直延伸到门外的广场。
这里早已聚集了无数的影迷和媒体记者占据了红毯的两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