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未必是优势,劣势未必是劣势-《情绪自控力》

    1975年1月末,一个叫薇拉·布兰达的17岁德国女孩走上了科隆歌剧院的舞台。这是薇拉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因为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会发起者,她成功说服科隆歌剧院为美国音乐家凯斯·吉瑞特举办一场有1400名观众参加的深夜爵士音乐会。在演出开始前夕,薇拉让凯斯检查钢琴。经检查,凯斯发现钢琴的高音区刺耳,黑键黏住了,白键音也不准,而且钢琴体积太小了,发出的声音不足以让整个歌剧院的听众听见。凯斯要求必须换一台钢琴,不然无法演奏。薇拉想尽了办法都没能找到钢琴,只能请求凯斯不要放弃这场音乐会。凯斯看着这位德国女孩,最后决定为了她参加演出。由于钢琴高低音区有问题,他只能利用中音区弹奏;因为钢琴声音太小,他只能重重地敲击琴键。最后的演出效果非常棒,这场音乐会的唱片是史上销量最好的爵士独奏专辑。

    原本的劣势,到最后反而成了成功的关键。这种貌似不符合逻辑的现象背后,其实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朴素道理:优势未必就是优势,劣势也未必就是劣势。很多人自以为占尽天时、地利,便扬扬得意,结果到最后发现自己失败在人和;有些人出身寒门,但从来没有失去斗志,到最后他的经历反而成了励志的楷模。要知道,富二代本身的优势就已经决定了他们很难成为大多数人的楷模。

    说到优势,我们肯定会认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相对于残疾人更适合演讲,更适合弹钢琴。但是,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哪怕没有四肢,自己照样可以在演讲方面取得成功;首季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用实力证明,脚趾不比手指差。说到身体残缺,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陈列在罗浮宫的镇馆之宝“断臂的维纳斯”。按常理来说,一个没有双臂的雕塑肯定会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但是,人们喜欢维纳斯,而且喜欢的正是无臂的维纳斯。有人说,如果维纳斯的双臂存在,其美感一定会大打折扣,也有人将其称为“残缺美”。已经有很多的人、物、事向我们证明,优势和劣势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比赛中,有4位选手,其中2位才华出众,另外两位相对平庸。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人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茶杯,而才华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桌上的茶杯。实验结果表明,那位才华出众且犯了一个小错误(打翻茶杯)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的;才能出众而没有失误的人吸引力第二;相对平庸且有失误的那位选手被认为是最缺乏吸引力的。

    实验结果似乎有违常理:既然是同样的失误,为什么在有才华的人身上就是优势,在相对平庸的人身上却成了劣势?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与那些有才华且品行好的人交往,但如果他们表现得过于完美,没有一点瑕疵,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说,当有才华的人犯一点小错误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他们更真实。不过,这样的真实性对于平庸的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为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犯错本身就是平庸的表现,这或许才是他们最真实的表现。所以说,同样一个失误,可以凸显有才华的人身上的真实性,从而让大家更喜欢他;同时也凸显平庸者身上的平庸,从而让大家更讨厌他。

    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从猪湾侵入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消息传来,举国哗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并没有对肯尼迪的声望造成破坏,反而在国际上提高了他的声望。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为此写道:“肯尼迪年轻、英俊、潇洒、诙谐,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读者,也是一流的政治家……一些难免的失误反而让他在民众中显得更可爱,更人性化。”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近乎完美无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招人待见;相反,那些虽然优秀,但是却偶尔搞个恶作剧的人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犯错效应”,或者“白璧微瑕效应”。要知道,小小的失误会使有才能的人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人说:“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可爱。”

    如今看来,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点优势就沾沾自喜,或者因为一点劣势就自甘堕落,都是幼稚、缺乏远见的行为。有优势,我们自然要善加利用;没有优势,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这不仅是处世的智慧,还是控制情绪的基础。